欢迎光临 临汾市委党校!今天是
加快建设新型农村 打造襄汾文化旅游强县
发布时间:2020-06-28 浏览 :2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在所有行业中占据主动,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旅游国家之一,这有力地扩大了中国服务业的总体规模,也促进了其整体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旅游业更是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竞相开放。各种团体游、自驾游,还有亲子、研学等形式的家庭游已成为出游常态。这不仅推动了消费升级,也体现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水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喜欢上了乡村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与综合国力的蓬勃发展。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与领导,归功于党的政策好。相比全国旅游收入的不断攀升,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显得稍为滞后。
我们襄汾人杰地灵,以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陶寺、丁村、汾城。根据我国近几十年来对陶寺遗址进行的研究,陶寺是尧帝的首都,也是最早的中国(比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的夏王朝还要早三百年)。现阶段,陶寺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对复原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发展具有重大学术意义,也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华夏文明起源。
丁村在明清时期有40余间房屋。丁村考古遗址和北京周口猴考古遗址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保护设施。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中古石器时代人类化石与文化之间的空白,在古代人类学和考古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汾城,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县城标本,兴盛于唐,现存有近四十余座保存非常完整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群时代特征鲜明,因为汾城在历史上是从县城被降格为乡镇才得以成为至今保存古代县级城市标本。汾城臊子面作为山西经典面食,也被推向市场,享誉全国。
此外襄汾还新兴起了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范村的剪纸窗花、太平绣球、平阳麻笺、各具特色的面食作品、陶寺的狮子上板凳等,这些都为我县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襄汾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树高引来金凤凰。正是由于襄汾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招来了不少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古研究。2016年10月2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对我县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了调研。他强调,需要进一步完善计划,加快步伐,促进我县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丁村博物馆中,他指出,“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居”是国家级保护单位,相关部门要妥善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以保护为基础,发挥“一村两国宝”的独特优势,进行特色开发。依靠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居,点燃历史和文化,尽一切努力打造出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点,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陶寺遗址,他强调要结合长远目标及近期目标,围绕“一馆一园一圈”的总体思路,高标准进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县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017年,全县旅游业围绕“一轴一带六线八景区”的“1168”新格局展开。不断加快推进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功叫响“帝尧之都 最早中国”文化旅游品牌。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文化旅游部门做了一些工作。如在龙树峪景区先后举办了双龙斗法闹仙山祈福节和龙澍峪“五一”劳动赢免票首届“青春不毕业”歌舞会。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三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六十万元。荷花温泉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3.8亿,建设晋南民俗体验基地,目前已投资七千三百万。完成了特色客栈酒楼、晋南美食风情街、戏楼、姑姑庙等基本框架结构。街道的路面铺设、绿化工程、商铺的水电改造等全部细化完工。丁村景区于4月29日至5月1日举办了主题为“百人吉他酷秀丁村”的中国丁村首届吉他公益音乐会活动,活动期间,就4月30日一天丁村游客接待量达到1.5万人次;5月29日中欧国际双年展活动在丁村古建筑八号院内成功举行,中欧艺术家对话走进丁村日常艺术与多元文化交流,会议之后于九月我县派部分代表带着丁村的土灶台、炕头、手机织布机等实物及部分非遗作品,如戏曲剪纸作品、太平绣球、平阳麻笺等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国际展览中心,参加首届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通过这一形势为我国乡村文化走出国门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活动之余景区内外游客寥寥无几,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整体较为缓慢。主要原因,也许还是那些历史文物缺少绿色的映衬,没有“活起来”。
二、建设新农村,打造文化旅游强县
(一)加大襄汾历史文化宣传力度,特别是景区文化的宣传。
襄汾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我们要在搞建设的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微信、网络等平台大力宣扬襄汾文化,特别是景区特色的介绍。比如央视著名记者周泉灵主持的《我是投资人》就是宣传古老的陶寺文化,以后这类的宣传要多搞,通过网络设立农业+、旅游+等大数据平台,让襄汾文化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景区管理。
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而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发展襄汾的文化旅游,必须率先实现创新发展。弘扬襄汾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让历史文物“活”起来,把丁村、陶寺、汾城、龟山等景区所在地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型美丽农村,把襄汾打造成一流的文化旅游强县。
1、关于丁村的发展
可以在丁村打造一条古色古香的旅游购物,商业一条街,整条街上的门面统一装修,以古老的中式装修风格为主,再附一条风味小吃一条街,吸纳全国特色小吃,让游客感到不虚此行,在此就能享尽天下美味。
另外可以在景区内进行规模化种植。创建生态园林体验区,采用高科技种植,搞一些特色生物、花卉的培养养殖供游客欣赏,也可买卖。再比如,建立田园风光体验区,就是在景区内分片分区域种植草莓、苹果、棉花、玉米等平常的农作物,到了收获季节,游客可自由采摘,体会劳动的光荣和收获的喜悦。这一做法其实就是要把散落的采摘园搬进景区。
2、关于汾城古镇的发展
由于汾城古镇特殊的历史文化,是千年县级城市的标本,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古建筑群,有明代建筑的城墙。城里保存完好的文庙、县衙大堂、社稷庙、宝塔、鼓楼,还有林立的商铺、典雅的明清四合院、耸山寺的牌楼,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文化优势参考平遥古镇、韩城古镇的旅游发展模式把汾城古镇打造成更高级别的特色小镇。
3、关于龙澍峪景区的发展。
2017年下半年,在单位的统一安排下,我校的几位教师分赴县城内不同的单位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下乡调研,我和单位的另一名老师被分到了文化局。期满结束后在给县委县政府的调研报告中,我提到了关于龙澍峪景区的发展,就是在原有规模上,可以考虑在南山和北山之间架设一座玻璃桥的建议。2018年五一前夕,龙澍峪玻璃桥铺设成功并对游客开放。玻璃桥的架设为龙澍峪景区增色不少,也创收不少。它不仅使龙澍峪景区符合了现代景区的发展规模,更是给龙澍峪景区招揽了大批的外地游客,同时也满足了当地游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科技带来的刺激。但我总觉得龙澍峪景区建设远不能就此为止,还应在绿化、美化上下大功夫。比如在景区门口增设一喷泉造型。再有就是在山上种植一些比较耐旱,四季常青的树木花卉等绿色植被。另外景区外的那大片空地也有待开发,可以在景区外建立一些景观化农业园区。通过整体的合理规划和农业景观设计,把农业、工业、旅游业、服务业进行创新融合,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工资要素进行重组再造,融合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达到人们对景观价值的极大开发和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业景观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形式,通过景观化的设计吸引更多的游客,它能极大拉动农村经济繁荣。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吸引大量游客,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居民交流,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总之,我们要大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大景区游玩规模,用一片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把景区与黄崖村连接起来,通过景区建设带动村民创收,把黄崖村建设成富裕、文明、美丽的新型现代化农村。
4、关于陶寺景区的发展。
陶寺之所以成为景区,得益于老祖先给我们遗留于地下的历史文化,陶寺遗址具有很重要的考古价值。但对于游客来说,毕竟懂得考古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能再建一座帝尧都城还原当时的情景,一定会更吸引游客。如何使景区更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必要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首先要在景区建立高科技体验馆,内设一些简单的小型的科学技术实验装置,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考古探测、高科技声光穿越情景再现等装置。门票实行团体优惠,让全县的青少年都有机会进馆体验,通过体验树立崇尚科学、敬重科学,从而激发游客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意识。再有就是景区内要大搞绿化,可以聘请一些园林艺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打造风景优游览欣赏园区,让游客在穿越古代文化的同时享受绿色生态带来的美感,使其流连忘返,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此之外,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内可安排定时定期的文艺表演,表演项目可以编排古老的襄汾历史文化剧,如赵氏孤儿,洗耳河的故事等等,还可加入现代创作,比如。引入以列为世界非遗的狮子上板凳的表演等等。
另外,景点所在的村庄可通过大数据考察,招商引资,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一些村办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率先保证企业景点的员工率先达到子女上大学、看病不花钱,甚至买车买房村集体报销,再逐步拉动全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5、关于乡村文化展览馆的发展。
要在襄汾县城设立一所专门介绍襄汾整体历史文化的综合展览馆,让人们对襄汾文化有一个整体认识。展厅内除展览介绍襄汾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陶寺遗址观象台、圭尺等。还要加进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角度、多层面展现襄汾特色。如面食文化中的老鼠嫁女、威风锣鼓等等,还有范村的创意剪纸,丁村土布、太平绣球、平阳麻笺、八音广场的图片等等。
(三)加强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现人文关怀。
在进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就要考虑景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这点上要学习韩城古城的做法,景区内每个几百米就有一个便民取水处,全天二十四小时免费提供热水。看似很平常、很小的这一做法,能让游客倍感温馨,给游客带来很大方便。同时也能体现出我们襄汾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文情怀。通过这些细微的生活小细节展现我们襄汾全民的人文素质。
三、急需破解的难题。
对于我们襄汾的发展事业来说,文化旅游发展也算一块难啃的骨头。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如资金问题、水源问题、人才问题等等,这些都不是小问题。尤其是人才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它包括总揽全局的农业管理人才和付诸实施的园林设计人才两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确实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但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从下至上、从景区到文化旅游部门,都有一支素质够高、本领够强、一心为公、为民造福的管理干部队伍。景区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相信有了政府部门的整体规划与统筹谋划,相信在我们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下,全县上下一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我县打造成绿色、生态、文明的文化旅游强县将指日可待。
作者: 刘赛绒 中共襄汾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