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临汾市委党校!今天是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21-06-30 浏览 :106
中共临汾市委党校 张奕婷
[摘 要]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奉行的思想路线,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实事求是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虽然不是主流,但也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才能找出原因,破解困境。
[关键词]实事求是;困境;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将实事求是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这也是由她的性质和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不断坚持实事求是、灵活运用实事求是的真实写照。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华民族,无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这更要求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学懂、弄通、做实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内涵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的思想路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
2012年5月16日,作为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春季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在“如何真正把握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方面”,他说:“毛泽东同志曾对“实事求是”作过精辟的概括,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实事求是的含义,还明确了实事求是的目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可见,毛泽东不仅倡导重视实事求是,还赋予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丰富的理论内涵。”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困境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坚信并践行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不断研究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解放思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带领中华民族逐步实现民族复兴。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根据社会矛盾和基本国情的变化,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但是,如何落实中央政策,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成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对“实事”难以把握的情况。“实事”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的充分的把握“实事”,才有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但现实中却存在着很多情况,主体不能正确并充分的把握实事,因此造成了实事求是过程中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他们不能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切身考虑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仅仅是从上级的指示出发,这无疑是本末倒置、造成了工作作风虚浮。在党的组织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抱着“你好我好”的心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不尽不实,不能本着为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提出有益的批评意见。形成了“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吹捧者,他们通过否定历史实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来抹黑中国共产党,妄图实现其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等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其次,是“求”这一过程中的困境。受限于个人主观或客观因素,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或者一些人由于自身能力所限或受固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使得对“实事”的把握和“是”的探求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例如,“一路神仙一路法”,有些地方随着主要领导干部的更换,整个地区的发展思路会一变再变,造成了发展过程的不持续和不连贯,形成很多的资源浪费,甚至错过宝贵的发展机遇期。“求”是一个长期并艰难的过程。任何身处其中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抱有“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将“求”的过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持之以恒、孜孜以求。
最后,是对“是”的把握存在困难。实事求是中的“是”,也就是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并且,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运用,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时、因地而异。“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项科学的事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我们不能握着前人的经验止步不前,希望已有的真理和经验,就能够指导将来所有的实践,这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典型表现,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损失,延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探析
实事求是,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时间上,不仅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都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一)实事求是遭遇困境的哲学分析
1.从认识论方面分析
实事求是首先难在主体难以准确把握客体,也就是事实。主体在认识事实的过程中,主要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也就是受到主体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主体对事实的把握必然会受到影响。二是客体对主体的限制。主体要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为客体,但是客体本身是复杂多样,且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这必然会影响主体对事实的把握。三是来自主体认识客体时中间环节的制约。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来实现,其中既包括工具、手段,也包括科学的方法等。但是当中间环节,也就是工具、手段和方法等落后或运用不当时,就会影响到主体对事实的把握。
其次,“求是”的过程艰难。实事求是最终的目的在于“求是”,而“求是”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此,实践的主体想要使运用实践的手段改造实践的客体,这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把握的、充满风险的过程。
2. 从价值论方面分析
尊重事实,是实事求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但是对于事实的把握,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考量。尤其是对事实的评价,会受到主体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实践的主体一般更加关心客体的属性对于满足其自身需要的意义,也就是主体更加关注价值实事。而对价值事实的评价会受到主体利益多样性的影响。因此,这种多样性也必将会影响到对价值事实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实事求是的程度。如果主体仅从自身利益和主观需要出发,必然会影响对价值事实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这样的评价就会完全背离客观事实的评价标准,造成主观脱离客观,实事求是也就必然遭遇困境。
(二)实事求是遭遇困境的党性分析
党性可以分为政党的党性和党员的党性。“政党的党性是政党在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中形成的自觉的意识,是政党为了赢取、巩固执政地位而必须要凝结成的集体意志。”“而从个人方面来说的党员的党性,应该包含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的正确性,以及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工作态度的客观性、为政用权的廉洁性、道德追求的高尚性等方面。”
这其中,正确的世界观是最为根本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进一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看待人生、权利、利益、事业的态度和境界。照此标准衡量,一个有党性、党性强的党员,的确是非常优秀的,是超越一般人的。
但是,从每个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来考虑,共产党员的党性强弱也会有个体间的差异。有些党员连最基本的世界观都有问题,比如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多大权利人生就有多成功,金钱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尺度等等,这些人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党性也是必然有问题的。
党性的评价标准,除了世界观的正确性之外,还应考虑党员自身的思想理论是否科学?是否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接受他对自己实践的指导?工作态度是否客观?能不能、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没有科学的态度,没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党性不完全。反科学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党性因此还是一种工作方法或工作态度,是相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如果没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如果不敢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也就是没有党性。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庞大,党员个体间的党性也强弱不同,因此党性教育也要常抓不懈,不断增强党员党性,力求每一名党员都能成为敢于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反对空谈、真抓实干的共产党员。
(三)影响实事求是的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共产党不但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做到了继承发扬。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加以表述而产生的。
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自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了中华思想史上一种影响深远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和学术风格。之后的儒家学者不仅对这种实事求是的方法和学风倍加赞誉,并且对其进行了继承发扬。直至清朝末年,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发展成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唯上、唯书、唯圣贤”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利于实事求是的传统文化因素。尽管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很多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是想要彻底破除这些思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进行改变。
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是关乎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命运的重要条件,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然而,现实中实事求是所遇到的困境也不容乐观。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实事求是所遇到的困境,探寻破解困境的方法途径。这对于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现实状况往往是错综复杂、变化发展的,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仅取决于当时实践本身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主体的意愿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实践主体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脱离实际状况分析问题;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工作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地进行调研和思考,掌握的“实际”不真不实。实际往往是变化着的、不断发展着的实际。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关注新情况、思考新问题,不断做出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真实而充足的实际事实,为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正确依据。
(二)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脱离实际的理论空余空洞和教条,体现不出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将是无意义的重复和盲目的行动。这就决定了我们既不能抛弃实践,仅凭借已有的知识来认识世界,也不能只依靠自身不全面的实践,而否定已有的科学知识。要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既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理论,也要进行充分的科学实践。科学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二者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必须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永恒的真理绝不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总是处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升华为普遍真理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才更加显示出要在普遍真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也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的完善,才能继续保持其真理性。因此,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认识,才能够做到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够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追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这样的统一目标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解决问题、开创局面。另一方面,要做到到群众中去,将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与成果,转化为实践的指导,在每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决策中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立足点。
找到实事求是的正确道路我们经历了异常艰辛的实践和探索,要做到实事求是我们也会面对更多的困难。革命年代如此,改革复兴的过程也是这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定力,精准分析了未来发展形势,提出了我国发展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发展阶段。处在这个新发展阶段,我们仍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骄不躁、稳扎稳打,以更大的努力、更多的付出,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 学习时报,2012 - 05 - 28.
[5]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6] 列宁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8] 毛泽东文集·第 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9]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注释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13]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本文荣获山西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一等奖】
(作者系中共临汾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