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临汾市委党校!今天是
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理论创新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12 浏览 :302
作者:沈新力
1978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的一次壮举,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一页。至今4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国富民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回望40年,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巨变,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更加鲜明,比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课题的探索,形成了第一次理论创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对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课题的探索,形成了第二次理论创新,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这个发展”课题的探索,形成了第三次理论创新,产生了科学发展观;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题的探索,形成了第四次理论创新,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本文拟就第一次理论创新谈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课题的探索,形成了第一次理论创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伊始,许多人并不理解和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沉浸在原有的社会主义的模式中。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变化使人们不断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公有制是什么关系?和计划经济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和私营经济是什么关系?和市场经济又是什么关系?这一时期,从干部到群众思想上的困惑,集中到一条,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探索和回答了这一课题。首先,是思想上的突破。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通过这场大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惟一标准。更深层次的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确立规范了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次,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定位。 1987年党的十三大,中央做出了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邓小平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然,这个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奠定了改革开放坚实的理论基础,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催生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三,理清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理清有一逐渐完善、逐渐深化的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明确了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为我国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上又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大之后,又再明确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关键时刻,他坚定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此后,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论述中,他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方位、本质任务、发展动力、发展阶段、基本路线、思想路线、主要矛盾、政治保证、外部条件、战略步骤等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课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理论创新。
二、第一次理论创新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第一,第一次理论创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模式呢?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对于完整、明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没有也不可能有详细的描述。社会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中国,社会主义的路子应该怎样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许许多多的思想困惑、不解、迷惘汇成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面对这样的问题,邓小平探索、回答的法宝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此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讨论的结果,一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二是解决了人们的思想困惑,三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四是为第一次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过程,使我们深深感到,现实中的难题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来解决,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的过程,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的过程。
第二,第一次理论创新阐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距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前的理论如何指导现在的实践,似乎是一个问题。第一次理论创新的过程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阐示一个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她是与时俱进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丰富的,但她不可能穷尽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哪里对于所有问题,我们看到只能是立场、观点、方法,而没有一个个的现场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变迁,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理论来解决。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70年代的改革开放又一次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新征程、新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思索社会主义方方面面的困境,探求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这一探索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离经叛道,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抄照搬,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品质的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既要坚守基本原理,又要与时俱进,才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发展着的思想武器。
第三,第一次理论创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途径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选择。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是问题的关键。从中国化的途径来看,核心是马克思主义,落脚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中国则是具体问题,二者如何有机结合,第一次理论创新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邓小平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实行3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困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何谓社会主义最佳模式?马克思主义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神丹妙药就是第二个关键词:中国特色。在中国要使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风格。邓小平理论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找到了中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化最好的落脚点,最有针对性的“化”。实际上,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途径的过程,理论创新“新”就新在这个“化”的过程,这个“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最佳结合点,这个“化”就是拿马克思主义这个“矢”射中了中国的“的”,一句话,通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将二者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这个过程、这个方法、这个路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途径。
(作者系临汾市委党校副校长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