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临汾市委党校!今天是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发布时间:2019-07-15 浏览 :170
作者:李琴 薛冬芳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下简称人民政协)是治国理政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加强对人民政协的历史根源、时代成就、问题挑战的研究,把握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发展规律,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人民政协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的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一、中国特色安排制度——人民政协的历史根源
中国特色人民政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政治逐步走向民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艰难的、复杂的。清末的诸议局和资政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联席会议、国民参政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些协商尝试都对人民政协制度的创建有一定的历史影响。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之后,人民政协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严重挫折、重新恢复、逐步完善等时期。
制度创建与初步发展。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胜利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协全国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政治协商逐步运转起来。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虽然正式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但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巩固。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总结我国党派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极大地鼓舞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给政治协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
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前,是人民政协的曲折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民政协尽管遭受了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如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以实际行动帮助共产党整风。虽然后来整风运动导致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但有助于中共克服自己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有助于加强和巩固中共在全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这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能挺过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最终国民经济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且这段时期内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巩固,党内外各种关系基本上也是协调发展。
重新恢复和逐步完善。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大力进行拨乱反正,认真纠正“左”的错误,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帮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政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来,积极支持他们开展各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和活动,为他们“出力”创造条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政协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协助中共落实各项政策,开展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工作和海外联谊活动,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人民政协制度重新恢复,并取得了新的发展。而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志,人民政协制度进入了完善发展时期。其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到《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再到党的十六大提出“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再到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这一段时期为中国政治协商完善发展期中的逐步完善阶段。
总之,从人民政协的历史根源来看,虽然人民政协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为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鲜亮符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安排制度——人民政协的时代成就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人民政协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稳定政治局势,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取得很大成绩。目前人民政协已经初步实现经常化,在制度建设上逐步加强和深入推进。
初步实现经常化。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世纪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协商活动的开展,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前,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召开的各种协商会,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讲话和文件等都在会前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和全国工商联领导人阅读文件稿,提出修改意见,之后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直接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317次,各省、区、市中共党委共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1000余次。总的来说,本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协商活动呈逐渐经常化的趋势,政治协商以其层次高、水平高、影响大,而被国内外所瞩目,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主体建设逐步加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别的政治协商即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两种形式。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中,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主体。其中,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人民政协组织规模逐步扩大,凝聚了各方力量、激发了社会活力,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这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治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政治协商的制度建设,对于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协调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全国政协和各级地方政协适时制定、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协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推动政治协商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良性轨道。如《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综合性文件,推动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再如不断明确、充实和扩展政治协商的内容,围绕政治协商的内容进行充分协商,无论是全国层面的政治协商,还是地方层面的政治协商,其内容和形式都日益丰富。
三、中国特色安排制度——人民政协的发展挑战
本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规划人民政协事业,不断促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给中国政治协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导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与价值观念的嬗变,为我国政治协商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政治协商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政治环境变化对人民政协的挑战。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首先,民主化浪潮洪波涌起,声势浩大,波及全球,世界上约有2/3发展中国家程度不同地受到冲击。目前,这股潮流余波未平。其次,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西方兴起了研究协商民主的热潮。当代西方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与实践形态,给我国人民政协制度带来了新的影响。目前,人民政协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理论逐步完善,理论本身也逐步与实践相结合,且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再次,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以及信息的丰富性等特点,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展,逐渐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促进了公众政治参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借助它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甚至与政府发生互动。世界政治环境的这些变化给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重要组成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政治协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
中国社会转型对政治协商的挑战。“社会转型”一词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中国社会转型主要包括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利益重组、价值观念变化等,这些为我国政治协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经济体制转型中虽然推动了经济大发展,但随着经济地位和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的民主要求、政治上的参与意识必然逐步增强,这必然会给人民政协制度带来挑战。社会结构变迁使社会不同阶层有维护自身利益各种代表诉求,如何避免大量无序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为社会的稳定装上了一个安全阀门,这是人民政协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中国特色安排制度——人民政协的完善对策
人民政协在世界各种政治制度中是不多见的,其推行的政治协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体现了中国兼容并包的政治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制度。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适应变革,积极探索,不断调整完善,在世界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发展史上提供一种一党长期领导和执政、多党长期合作和参政的崭新模式,使结构稳定与功能开发相得益彰,涉及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复杂困难问题。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和简单引证经典作家的论述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函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拓创新。
完善人民政协的基本原则。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措施相配合,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从方式和制度上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状态上看,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政治协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巩固发展有利因素,消除变革不利因素;从速度和战略上看,则必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一种时间上渐进、空间上规模上可控的路径积极探求在改革和创新中逐步完善起来的途径。
加强人民政协的主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取得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在主体建设上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改革,无论是从政党制度还是从基本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存在着需要改革的地方。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其次是创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一种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也需要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起来。我们只有在坚持这个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它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永葆其生命力。其次要稳妥地推进,积极推进是指政治协商的体制和机制还很不完善,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面对政治环境变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对人民政协的挑战的必要措施。
推进人民政协制度化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这是人民政治协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好这一民主形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实现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中逐步实现政治协商制度化是关键,可考虑制定《人民政协组织法》和《多党合作法》。逐步实现政治协商规范化是根本,必须明确中国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逐步实现政治协商程序化是落脚点,必须对协商的时间、内容,协商成果的处理机制等有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从制度上保证政治协商的程序化。
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一种国家意义上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党政决策科学化,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人民政协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政治协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把握政治协商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推进中国特色人民政协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需要不断完善丰富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的实践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君如.以人民为中心把协商民主进行到底——初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7(04):7-9.
[2] 徐湘明. 协商民主视角下人民政协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 文杰.人民政协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71-73.
[4]黄卫平,汪洋.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人民政协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6):81-87.
李琴:临汾市委党校图书资料室主任、副教授
薛冬芳:临汾市委党校副教授